本文大致内容一览:
- 1、周瑞麒是什么电视剧
- 2、突击再突击演员表全部
- 3、张德发的介绍
- 4、渡江侦察记,比影视剧更生动精彩、惊心动魄的渡江侦察的故事
- 5、悲壮大别山:寻找最后的八路军第770团
周瑞麒是什么电视剧
周瑞麒《突击再突击》电视剧,周瑞麒,自小被妈妈溺宠的富家公子 ,电视连续剧《突击再突击》中出场的虚拟形象。
剧情介绍:梁永军、司文斌、周瑞麒三名生长发育自然环境、心理状态彻底不一样的90后,集聚在极限练习的山坡地军队。为磨炼山地旅,特殊中队副队长张德发带队饰演军事劫匪,开展实战演练化的演练。
梁永军凭借扎实的素养,获得侦察连营长肖军认同,被调到了侦察连,和司文斌、周瑞麒等战士建立全智能化特战部队分队。在侦察连,梁永军出现意外与前去代职的女友沈丽青相逢。在艰辛的练习中,梁永军与司文斌、周瑞麒等战士创建了浓厚友情。大演练中,梁永军自豪轻敌,山地旅遭到建旅至今的第一次惨败。
参谋长在旅宅院修建一堵屈辱墙。在大李等人的帮助下,梁永军等人战胜困难,快速增长。小豹队迈入雪耻的机遇,梁永军带领小豹队带上取胜的信仰再度踏入军分区比武场。在沈丽青的技术性支持下,梁永军带领小豹队击败劲敌。山地旅屈辱墙改成荣誉墙,小豹队复建并被独挡一面。
突击再突击演员表全部
《突击再突击》是由央视、幸福蓝海影视传媒集团有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云文(北京市)影业公司项目投资责任有限公司等企业联合出品,舒崇福导演,陈月末、邹俊百、高艺丹、张鹏、王劲松、宋楚炎、郭峰、王慧等参演的青春励志军旅电视剧。
本剧叙述了一群青年人战士职业,揣着着不一样的希望和目地,从五湖四海赶到了柴达木盆地高原之巅最后变成高原地区战士职业的小故事。
梁永军:出生于干部家庭的特战部队队友。他觉得参军当兵是前辈们的分配,违反了自已对人生的整体规划,心里十分不满意。因此,反叛的他规定在军队养殖。在张德发的调试下,逐渐感悟到士兵的真正的含意,最终进入了侦察连,和司文斌、周瑞麒等战士建立全智能化特战部队分队。
周瑞麒:自小被妈妈溺宠的富家公子 ,爸爸为了更好地训练他的品行,决策将其送至标准最艰难的高原地区军队“山地旅”。刚进到军队时,周瑞麒胆怯怯弱,执行任务时情况高发。他不但端着真枪实弹枪直发抖,还无缘无故抽鼻子,在队友眼里是个实至名归的“猪一样的队友”。
最后发展为一名优异的战士职业。司文斌:一个90后战士,被特招入伍的在校大学生。他有别于自豪自傲的梁永军,也有别于理智沉稳的周瑞麒,是个里外差距巨大的分歧型马季 。他性情十分不理智,喜爱用握拳解决困难。最后和梁永军、周瑞麒创建了雄厚的友情,变成了小豹队的一员。
张德发:特殊中队副队,性情果断明智。他在练习队友层面严苛苛刻。严格管理刚参军的队友。他亲自带队饰演军事劫匪,开展实战演练化演练,默默地协助梁永军等人的分队,帮助它们快速增长。最后促使小豹队摆脱一切艰难,之后被独挡一面。
朱新宇:喂养班班干部朱新宇,山地旅第六代枪王,为了更好地协助小豹队推翻不成功的屈辱墙,亲自下山助她们一臂之力。在最终的比拼演练中,朱班干部诠释了“用性命换获胜”的最高境界,他的放弃也协助小豹队洗炼成老久的下一任主人家。
张德发的介绍
张德发,1906年出生于新县陈店山背湾村一户贫苦农民家庭。祖辈均给地主种田谋生。1928年4月党在他的家乡柴山保地区开辟根据地,领导群众开展农民革命运动,他和许多受苦难的劳动人民一样,受革命形势的影响,1928年春毅然投身革命,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渡江侦察记,比影视剧更生动精彩、惊心动魄的渡江侦察的故事
上世纪五十年,电影《渡江侦察记》在全国公映,那生动感人的故事、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全国上下妇孺皆知,已经成为一代人的记忆。然而,很少有人知道,沈默君先生是在铜陵完成剧本初创的,剧中故事情节、人物原型大多取材于铜陵游击队,取材于在铜繁南执行侦察任务的27军先遣侦察大队。
其实,真实的侦察兵、游击队与敌人斗智斗勇比影视剧更 生动精彩、惊心动魄 。
一、“先遣渡江侦察大队”偷渡行动,险象环生。
1949年4月6日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集团军第27军组成“先遣渡江侦察大队”300名精锐武装,分成两路先遣渡江,侦察敌情。一路由大队长兼党委书记亚冰率领,从铜繁之间的十里场、黄公庙登陆成功。经过短促的交锋,甩掉敌人,直插铜繁交界的狮子山。另一路由副大队长兼副书记慕思荣率领,从铜陵的北埂王至金牛渡间登陆,由于船到江心,被敌发现,遂变偷渡为强渡;该路5班之船被敌炮击沉,9名同志光荣牺牲。其他同志分成两批涉水登陆,在当地向导帮助下穿过敌人封锁线,在谢家桥集中,又一起渡过钟仓河,经山东圩渡过顺安老河到俞家闸(现义兴闸),即流潭圩水浒庙(祠堂)附近,驻守水浒庙(祠堂)敌军正在打麻将,先遣队左拐右绕巧妙避开敌人,天亮赶到钟鸣叶山旁的狗形山。先遣队在山上稍作休息,翻山到达迪龙冲胡家村(今南车集团铜陵机车厂附近)。
《渡江侦察记》剧照
迪龙冲胡家村三面环山,山高林密,是老游击根据地,群众基础好,便于部队隐蔽休息,但离乡公所只有六、七里路。这里不愧是老区,群众警觉性很高。当天有个保丁进村催夫子,看到许多兵,掉头就跑,并对相遇的村民说“迪龙村来了许多部队,不知是哪一部分的。”,这个村民马上将情况报告部队,慕思荣当即决定撤到山上隐蔽,当夜离开迪龙冲,经过一夜急行军转移到铜、南交界处牧家亭与亚冰部汇合。果然,第二天国民党铜陵县警保大队出动二、三百人马直扑胡家村,进迪龙冲后对两边山上乱放一阵枪,在村里转一圈一无所获。
在接应和配合先遣渡江侦察大队的行动中,中共铜陵县委和游击队做出了重要贡献。4月10日,慕思荣分队过江后失散的17人,除两名同志因迷失方向脱离大部队,过钟仓河后在罗家拐村不幸被崔光汉的铜陵警保大队围捕杀害,其余15人先后由铜陵县委派地下交通员找到,并安全护送至先遣渡江侦察大队。铜陵的地下交通员缪运松同志,在寻找掩护慕思荣分队登陆后失散人员时,因受伤被敌人抓住,押解到南陵县沙滩脚残酷地杀害了。
在14天先遣侦察活动中,皖南党组织和游击队,积极派出人员寻找联系,为先遣队带路,配合侦察行动。在地方党组织和游击队协助下,先遣队如蛟龙入海,行动自如,像插入敌军心脏的尖刀,他们搜集情报,剪断电线,破坏交通,打乱敌人部署,扰乱敌人指挥,胜利完成策应大军渡江的光荣使命。
二、 游击队侦察敌情,有惊无险
24军70师与铜陵游击队会师,向游击队赠送武器
1949年4月14日晚,十里场阮村一带江边地下交通站的负责人阮志昂,花了一整天时间,步行几十里路,向在铜陵青阳交界的甘家冲的中共铜陵县委报告了一个极具威胁的敌情:敌人近日突然调来一个炮团,在阮村附近的坝埂头江边高地秘密抢修炮兵阵地。
陈爱曦等县委领导,深知这一军情特别重要,要求阮志昂星夜返回阮村,同时决定4月15号上午,派铜陵一连的指导员孙科(孙运松)和侦察班长王学升,交通员李爱堂等3人组成一支武装侦察小组,到阮村坝埂头沿江一带侦察敌情,经过十多过小时的长途跋涉,孙科等3人赶到了阮村阮志昂家。侦察小组依靠阮村、陈村及坝埂头一带地下党和人民群众,全力以赴,使出浑身解数,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通过阮志昂的父亲及家人对敌炮团等有关人员宴请吃喝及时套取情报。通过地下党员阮老七等人到敌炮兵阵地做工以及派女中共地下交通员姚学胜等人在敌炮兵阵地周围挖野菜察看地形等办法,终于在一天多时间内将敌炮兵阵地的准确方位,50多门山炮以及型号、弹药库、兵力等搞得一清二楚。
在阮村坝埂头一天多时间的侦察中,步步惊心,险象环生。由于有阮志昂等地下党员的勇敢机智,有人民群众的舍命掩护,乡村进步人士的全力相助,三人侦察小组屡屡化险为夷,孙科等三人侦察小组17日上午9时顺利返回了中共铜陵县委所在地甘家冲。
当时地下斗争非常残酷,许多同志因刺探敌情被敌人残忍地杀害了。4月15日,坝埂头我地下交通站负责人王近英,在传递坝埂头敌炮团情报时,被国民党军统捕获,最后,被敌人活埋在离坝埂头不远的繁昌老虎(埠)。
三、交通员智送“江防图”,泅水渡江。
根据侦察掌握的情况,地下交通员张秀之绘制了国民党军《铜陵江防图》
游击队员张秀之绘制的国民党军《铜陵江防图》
张秀之绘制了两份同样的江防图。一份交给铜陵县委,安排游击队员赵傍根送往江北。(另一份交给了地下党支部书记张德发,张德发一直把这个图保管到解放后,一直到他去世之前,把这个图交给了他儿子,他儿子是农林村的共产党员张良才,张良才在1985年春,把这个图交到铜陵市党史办公室。)
泅渡长江送情报的游击队员赵傍根
这就是《渡江侦察记》泅水过江送敌军江防图的“小马”的原型,新中国成立后被不少报纸媒体誉为“江南人民的使者”“渡江第一勇士”的赵傍根,赵傍根(又名赵云)是铜陵市西湖镇狮子山村人,1947年参加了皖南游击队,是个机智勇敢的地下交通员。
4月17日晚, 为了这份重要的军事情报的安全和携带方便,赵傍根将这幅40×26厘米的白毛边纸折叠、捻紧,放入一个小瓶内,用烧化了的蜡烛油封严瓶口,然后用一根细麻线从瓶颈拴牢,拴在自己的腰带上,从铜陵江边向羊山矶进发。铜陵 游击队小队长许万荣,战士阮德明2人将赵傍根护送到大通与羊山矶之间的灯笼沟,潜伏在芦苇丛中。当时,情况十分危险,灯笼沟一边两个国民党军碉堡,也许最危险的地方最安全,赵傍根选择在敌人眼皮底下渡江送情报。
大约晚上九、十点,赵傍根在灯笼沟推着小木盆向长江里划去,不料被敌人碉堡里的狼狗发现了异样,随着狼狗的阵阵狂吠,碉堡里的探照灯和机枪声也紧跟着乱扫过来,这着实让赵傍根焦急万分,可是很快,敌人的探照灯和机枪声就转向了另一个方向,原来是许万荣和阮德明他们声东击西,吸引敌人注意力,掩护赵傍根泅水横渡大江。赵傍根乘机凭着高超划盆技术,拼命向江北划去。划到江心,水深流急,小盆在旋涡里直打转。为了争取时间,赵傍根果断脱去外衣,下水泅渡。四月的江水,尤其在夜间还相当寒冷,经过四五个小时与江水的奋力搏斗,冷得缩成一团,筋疲力尽的赵傍根终于爬上了江北的滩涂,最先发现他的是3位解放军的巡逻兵,当赵傍根确认这是人民解放军,是自己日夜盼望的亲人时,便解下了用麻绳紧紧捆在腰上由腊封口的小瓶子,汇报说我是铜陵地下党派来的送重要情报的交通员,说完人就虚脱得瘫倒了。
4月18日上午,渡江战役总前委委员、指挥中集团30万人民解放军的谭震林,正在无为襄安白鹤观接见无南县渡江支前司令部的干部和群众,当谭震林打开瓶子里的敌军铜陵江防图时,抑制不住内心喜悦,拍案连声地道“太好了!太好了!”
正是有了那张珍贵的江防图,3日后的4月20日夜,我解放大军首先在铜繁地段突破长江天堑、顺利完成渡江突击任务。
今日羊山矶
(羊山矶与湖北城陵矶、马鞍山采石矶、南京燕子矶并称长江四大名矶,位于我市主城区西南约15公里的大通镇江岸。由于羊山矶紧逼长江,形成一段较为陡峭的江岸,突出江中,形成‘江拐弯,海掉头’的气势,自古就是军事要地。千百年来,羊山矶历经了烽火洗礼,更见证了铜陵成为江南解放第一城。)
悲壮大别山:寻找最后的八路军第770团
众所周知,1937年8月,驻扎在西北地区的红军主力部队被改编为大名鼎鼎的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建军初期,这支部队一共下辖3个师、6个旅、12个主力团。其中,红四方面军第4军第12师被改编为八路军第129师第385旅第770团。这支部队曾经辉煌一时,但是最终却陨落于大别山的崇山峻岭之间,这是为什么?
提到八路军第770团,要从成立于鄂豫皖苏区的红10师开始说起。1932年12月,王宏坤率领红10师来到了川北地区。经过半年多的苦战,这支部队先后歼敌数千人,并且被扩编为红四方面军第4军。全军下辖3个师,即第10、第11、第12师。刘世模、张才千、张贤约先后担任过红12师师长,徐长勋和胡奇才先后担任过红12师政委。
1937年8月,根据国共合作抗日的协议,我党以红12师为主体组建了八路军第129师第385旅第770团。据统计,全团约有2600人,由张才千担任团长,胡奇才担任副团长,袁渊担任参谋长,萧元礼担任政训处主任。第770团共有三个营,三个营长分别为:卜万科、张学文、张德发。开国中将滕海清,他在此时只是第一营副营长。
建军以后,这个团在八路军第385旅旅长王宏坤、副旅长王维舟的指挥下,长期驻守陇东地区,负责保卫陕甘宁边区的西南大门。根据张才千的回忆,第770团奉命驻扎在甘肃庆阳。团部驻扎在驿马关,第一营先后驻扎在宁县县城、白马铺、孟坝镇、驿马关等地,第二营和第三营长期驻守在白马铺、夏涝池、驿马关、孟坝镇一线。
在此期间,副团长胡奇才很快被调走,他后来去了山东。卜万科很快升为副团长,张学文病逝于1942年,萧元礼和宋景华先后担任过团政委,袁渊、张德发、滕海清等人被调走。到了1944年,第770团的营以上指挥员主要有:团长张才千、团政委宋景华、副团长卜万科、参谋长李迎希、政治处主任曹传赞、营长郭应春、王厚安……
第770团在陇东地区集生产、训练、战斗于一体,一边垦荒屯田,一边固守城防。在第385旅旅长王维舟和副旅长耿飙等人的指挥下,第770团等部屡次取得了反摩擦斗争的胜利,并且迫使顽军主动撤出了庆阳县城等地,从而维护了统一战线,同时保卫了陕甘宁边区的安全。闲暇之余,这个团还抽空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
从20世纪40年代初期开始,第770团在张才千和宋景华的率领下来到了大凤川。大凤川,位于现在的甘肃省庆阳市子午岭林区。在当时,这里还是一片荒山,而且稀无人烟。这个团的上千名指战员硬是靠自己的双手,很快在这荒山野岭中摆开了屯垦的战场。经过数年苦战,他们先后开垦出了三万多亩田地,并且生产出数千石粮食。
老红军马锡五曾经写过一首诗,他热情地赞扬了第770团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数代荒山变良田,屯军积粮依此山,为国为民皆模范,白河将士古今传 。第770团终于实现了蔬菜、肉食、粮食的全部自给,还向党中央上交了多余的粮食,以支援抗日前线。不过,该部长期驻守后方,长期垦荒,其战斗力因此有所衰减。
1944年,第770团团部和两个营奉命挺进豫西,去开辟新的敌后抗日根据地。第三营奉命留守大凤川,后来被编入了西北野战军警备第3旅第5团。挺进豫西的这支部队由张才千任司令员兼政委,李迎希任参谋长,刘健挺任政治部主任。这个支队下辖两个团,共有约1200人,其中比较出名的团级指挥员有:卜万科、舒烈光、王厚安……
1945年初,这支部队被改编为八路军河南军区第4支队兼第4军分区。据查证,这支部队的辖区主要为密县、禹县、新郑、郏县……即位于现在的郑州、许昌、平顶山之间的山区。这支部队,主要包括第10团、第12团、密县独立团、禹县独立团……抗战结束后,这支部队南下桐柏山,随后和由李先念指挥的新四军第5师会师于大别山。
接着,八路军河南军区的主力部队和新四军第5师、八路军冀鲁豫军区一部、王震的八路军南下支队……被合编为中原军区。张才千的部队被改编为中原军区第1纵队第2旅第5团,他改任为第2旅旅长。后来,杨秀坤和刘健挺分别担任过第2旅旅长和旅政委。根据老红军秦忠的回忆,杨洪先和舒烈光分别担任过第5团团长和团政委。
1946年6月,敌军已经集结了数十万人,重点包围和蚕食中原解放区,企图围歼中原军区的主力部队。在这个背景下,中原军区第1纵队第2旅和友军一起奉命参加了著名的中原突围。中原军区副司令员王树声将军指挥第2旅、第3旅、第15旅(欠一个团)等部共一万余人,先是强渡襄河,然后经过激战来到了位于鄂西北的武当山区。
来到鄂西北地区以后,第5团已经是损失近半。不久,我军以第5团为基础组建了鄂西北军区第2军分区,由杨秀坤任军分区司令员,刘健挺任军分区政委。至于张才千,他先是改任为鄂西北军区参谋长,后来又兼任为第4军分区司令员。由于敌军的重兵围剿,而且我军一直缺衣少粮,所以第5团等部无奈奉命转移到外线区域作战。
根据秦忠的回忆,这支部队带上了一些地方干部,共有800多人。杨洪先任团长,舒烈光任政委,秦忠任副政委,徐养德任参谋长。1947年2月,第5团因为中途休息了一天,所以贻误了战机。这个团因此错过了南渡长江的机会,无奈东渡襄河,并且转战鄂豫边区。与此同时,张才千未能等到第5团,他则率部渡江南下来到了湖北五峰。
南下或者北上的道路都已经被敌军堵死,所以第5团决定向东南方向进军,重返大别山,然后挺进豫皖苏解放区。秦忠回忆,我军经过激战很快来到了桐柏山区。但是,此时的第5团已经非常疲惫,全团还有不到800人。同年3月,第5团在信阳白庙子遭到了敌军一个团的伏击。我军拼死一战,终于杀出了包围圈,但是秦忠不幸负伤。
接着,第5团的余部在湖北黄安七里坪以北的郭家河地区再次遭到了敌军的伏击。据查证,这股敌军为河南省光山县黄家寨保安团。此时的我军不仅缺衣少粮,而且弹药匮乏,全军从上到下都极其疲惫。也可以说,我军在此时的士气已经非常低迷。这股敌军装备不错,而且以逸待劳,极其熟悉当地的环境和地形,占据了绝对优势地位。
最终,第5团的余部竟然被保安团击溃了,何其悲壮!刘健挺率部拼死突围到了安徽境内,但是该部又多次遭到敌军的伏击或者围攻。就这样,第5团被彻底打散了。我暂未查询到团长杨洪先的具体资料,至于团政委舒烈光壮烈牺牲。杨秀坤突围后来到了以王宏坤为司令员的桐柏军区工作,刘健挺来到了皖西军区担任军分区副政委。
据统计,第5团被打散后,先后有几十名指战员找到了大部队。他们要么加入了以王宏坤为首的桐柏军区,要么加入了以张才千为首的江汉军区。建国前,这些指战员大多被编入了湖北军区独立第1师。可以说,八路军第770团的主力部队陨落于大别山区,并未留下什么余脉。只有零零星星的几十名指战员,他们散落在了全国各地。
留在西北地区的八路军第770团第3营,后来被编入了彭德怀麾下的西北野战军警备第3旅第5团,旅长是黄罗斌,团长是郭应春。1949年2月,这支部队被改编为第一野战军第4军第11师第31团。1953年,这支部队被改编为第32团。据查证,第32团第9连,其前身正是八路军第770团第2营第6连。郭应春,他是原八路军第770团的一名营长。
建国以后,这支部队出了许多开国将校,例如:张才千,开国中将,原副总参谋长、武汉军区司令员;胡奇才,开国中将,原工程兵副司令员;袁渊,开国少将,原解放军政治学院副教育长兼队列部部长;萧元礼,开国少将,原广州军区副政委;李迎希,开国少将,原武汉军区副司令员;滕海清,开国中将,原济南军区副司令员……
另外还有:卜万科少将、郭应春大校、曹传赞少将、宋景华少将、刘健挺少将、张德发大校、余品轩少将、江鸿海少将、钟池少将、官宗礼少将、程登志少将……至于杨秀坤,他曾经担任过第47军副军长,并未获得军衔,他后来担任过河南省民政厅副厅长。秦忠,他也没有获得军衔。建国以后,他曾经担任过湖北省经贸委副主任。
本文主要参考了以下资料:留守陇东、中原逐鹿(张才千)、王宏坤回忆录、徐向前回忆录、许世友回忆录、陈再道回忆录、秦忠回忆中原突围、红四方面军战史资料汇编、王树声回忆录、王树声军事文选、张国焘自述、坎坷的路(胡奇才)、中原突围史、铁流千里、八路军史、陇东革命根据地、第4军军史……如有纰漏,欢迎指正!
-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如无特别标注,均为本站原创文章,于2022-10-02,由admin发表,共 7977个字。
- 转载请注明出处:admin,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本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