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大致内容一览:
- 1、成语中什么制胜
- 2、制胜和致胜的区别 制胜和致胜含义介绍
- 3、战争的制胜观是什么?
- 4、孙子兵法的制胜之道是什么?
- 5、请问“致胜”和“制胜”有和区别?
- 6、《孙子兵法》中提出的制胜之道指的是什么
成语中什么制胜
出奇制胜
chūqízhìshèng
[释义] 奇:奇兵;计;制胜:夺取胜利。①原指作战时运用奇兵或奇计;出敌人不意;制服敌人。②泛指用新奇的、出人意外的办法获胜。
[语出] 《孙子·执篇》:“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
[正音] 奇;不能读作“jī”。
[辨形] 制;不能写作“治”或“致”。
[近义] 六出奇计
[反义] 按兵不动
[用法] 含褒义。一般用于军事上;也可泛指用奇妙的、使人意想不到的策略或方法取胜。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
[结构] 连动式。
[例句] 尖刀连如神兵天降;~;迅速攻占了敌军指挥部。
[英译] makeasuccessfulsurpriseraid
[成语故事]
制胜和致胜的区别 制胜和致胜含义介绍
1、制胜和致胜的区别在于制胜的制字中带有一种控制的意思,可以由主观能动性控制胜利,致胜则强调的是借助外部的天时地利等因素取得胜利。
2、制胜和致胜两个词语主要体现在意义的细微差别上,但是两个词语在大部分的情况下是可以共用的,因为都表达的是取得和获取胜利的意思。
3、制胜的制字带有一种控制和制止的意义,所以制胜是一种通过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而达到胜利的思想,比如出奇制胜,说的是根据自己的影响来左右战争的结果。
4、致胜的致字则有导致和达到的含义,是一种达到胜利的意思,强调的是一种客观因素对于获得胜利的因素,利用自己得天独厚的优势来得到胜利。
战争的制胜观是什么?
战争直接关系着国家和人民的生死存亡,为了克敌制胜,各种条件和手段无所不用其极。《淮南子·兵略训》说:“德均则众者胜寡,力敌则智者胜愚,智佯则有数者禽无数。”这就是度德、量力、较智、竞技的制胜观,也就是广泛创造优势,综合运用政治、军事、外交等各方面策略去夺取战争的胜利。
度德,就是要通过敌己双方的对比分析,努力创造政治优势,与敌方争夺民心和人才。兵权谋家所谓“以正守国”;《淮南子·兵略训》所谓“治国家,理境内,行仁义,布德惠,立正法,塞邪隧,群臣亲附,百姓和辑,上下一心,君臣同力,诸侯服其威,而四方怀其德,修政庙堂之上,而折冲千里之外,拱揖指,而天下响应,此用兵之上也”;《黄石公三略》所谓“务揽英雄”、“恃贤与民”、“察众心,施百务”(《三略·上略》),所有这些都是创造政治优势以战胜敌人的论述,是战略决策中极为重要的思想。刘邦之所以一到关中就除秦苛政,约法三章,刘秀之所以一到河北就“延揽英雄,务悦民心”(《后汉书·邓禹传》),都是为了从政治上打败敌人。这一思想对战争进程和结局的影响至为重大,使刘邦终于以弱胜强,而刘秀则顺利平灭了群雄。
量力,就是要通过敌己双方的对比分析,努力创造兵力的优势,与敌方争夺主动权。兵力优势有各种各样,《淮南子·兵略训》所谓“地广民众”、“国官兵强”是指全局而言;所谓“专一则威”、“力分则弱”、“五指之更弹,不若卷手之一挃;万人之更进,不如百人之俱至”是战场上集中兵力而言;晁错所谓“士不选练,卒不服习,起居不精,动静不集,趋利弗及,避难不毕,前击后懈,与金鼓之指相失,此不习勒卒之过也,百不当一”,是指质量而言;所谓“平原广野”“步兵十不当一”,是指兵种而言;所谓“兴数十万之众,以诛数万之匈奴”(《汉书·晁错传》),是指数量而言;兵形势家所谓“雷动风举,后发而先至,离合背向,变化无常,似轻疾制敌”(《汉书·艺文志》),是指快速机动、英勇果敢而言。每一种优势都会给战争和战局造成巨大的影响,所以秦汉军事家总是在全面综合分析的基础上追求真正的优势以制敌。王翦灭楚之所以非要出兵60万不可,是因为他的对手十分强大;蒙恬所以能一举击败匈奴,是因为他发挥了车、步、骑的联合优势;西汉之所以长期受制于匈奴,是因为匈奴的骑兵已空前强大,汉军无法以数量的优势抵消其兵种的优势,直到有了骑兵的优势之后才取得以骑制骑的胜利;刘秀之所以强调精兵制胜,是因为他的对手都没有什么特殊的优势。只有项羽不同,他只知道发挥自己英勇无敌、轻疾制敌的优势,而不问对象如何,虽然取得许多辉煌战绩,但最后还是难逃一败。
较智,就是要通过敌己双方的对比分析,创造出克敌制胜的各种奇谋妙策。这一思想是《孙子》等历代兵学理论中最核心的精华内容,也是秦汉军事思想中最核心的精华内容。《汉书·艺文志》载:“权谋者,以正守国,以奇用兵,先计而后战,兼形势,包阴阳,用技巧者也。”这就是讲,用兵要以良好的政治条件为基础,以兵形势家、兵阴阳家、兵技巧家的有益内容为资助,把“以奇用兵,先计而后战”作为克敌制胜的主导因素。《淮南子·兵略训》说:“兵之所以佐胜者众,而所以必胜者寡……良将之所以必胜者,恒有不原之智,不道之道……必独见独知,独见者见人所不见也,独知者知人所不知也。见人所不见谓之明,知人所不知谓之神。”这就是讲,只有最高明的智慧,才是用兵制胜的灵魂。《黄石公三略·中略》说:“非计策无以决嫌定疑,非谲奇无以破奸息寇,非阴谋无以成功。”这就是讲,战胜攻取的全部成就,都离不开奇谋妙策。赵充国说:“帝王之兵,以全取胜,是以贵谋而贱战”,“以计为本,故多算胜少算”(《汉书,赵克国传》)。这就是讲,一切作战行动,都必须以万全之计为依据。十分明显,所有这些思想都渊源于先秦,渊源于《孙子》,但经过与秦汉战争实践的结合,却创造性地做出许多新的重大贡献。加以智斗力、以弱胜强的思想,在楚汉战争中的体现堪称历史上的典型。张良以“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而著称于史;韩信以暗渡陈仓、背水布阵、囊沙断流而屡创奇迹;刘邦以正面战场、北方战场、南方战场、敌后战场及无形的间谍战场相互配合而战胜强大的项羽。还有昆阳之战中的刘秀,以不足二万之众大破新莽军队四十万。像这样大规模的以智克敌、以弱胜强,都是历史上的空前创举。如分化瓦解、各个击破的思想,在秦汉三次大规模统一战争中都运用得非常出色和成功,比先秦合纵连横、远交近攻思想有了巨大的飞跃和发展。如以夷制夷的思想,在先秦只不过偶见论及,到了汉代才真正付诸实践,特别是东汉,它成为民族战争中团结多数、打击少数的重要指导思想,并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再如经营根据地的思想,秦代是在历史传统的地理环境中自然继承下来的,西汉是从战略全局出发通过还定三秦自觉争夺过来的,东汉是为了削平群雄在河北积极主动建设起来的,从此成为以弱胜强的重要理论基础。
竞技,就是要通过敌己双方的对比分析,创造技艺上的优势,用以佐助作战的胜利。这一思想是由兵技巧家发展起来的,其内容包括个人武艺、军事技术、武器装备等等,凡称技艺或技巧,前引《淮南子》“有数者禽无数”的“数”,就是指技艺而言。《汉书·艺文志》所载四种兵书中,能明确判定属于秦汉时期的有15家、168篇另五卷(《强弩将军王围射法》五卷),而其中属于兵技巧者即达10家、159篇另五卷,占了秦汉兵书的绝大部分。这表明秦汉军事家很务实,很重视具体的军事技艺。如著名的“飞将军”李广,就是以精于骑射而震惊匈奴的,并作为兵技巧家而载人史册,著有《李将军射法》三篇。他的孙子李陵,之所以敢于提步卒五千深人匈奴腹地,与八万匈奴主力骑兵交战,几乎得手,也主要靠的是这支部队人人精于射术。还有光武帝刘秀,曾特制一种可驾数牛的战车,“上作楼橹,置于塞上,以拒匈奴”(《后汉书·南匈奴列传》),在守边作战中发挥了很大作用。《汉书·艺文志》载:“技巧者,习手足,便器械,积机关,以立攻守之胜者也。”这一阐释无疑是正确而重要的。
在秦汉军事思想的制胜观中,也有缺欠和不足,即《汉书·艺文志》所载的兵阴阳家。“阴阳者,顺时而发,推刑德,随斗击,因五胜,假鬼神而为助者也。”这一思想的根本错误,就是企图通过候星、望气、占卜、五行相克、鬼神相佑的各种邪门歪道去祈求战争的胜利,是反科学的封建糟粕。这种错误思想不仅存在于兵阴阳家的著作中,而且还大量存在于《史记、天官书》、(汉书·天文志》、《后汉书·天文志》中。在这些史书中有系统地把历次战争的发生及其胜负因果与星辰变化联系在一起,完全都是郢书燕说。甚至汉武帝也曾由此而作过错误的战争决策,汉宣帝也曾由此而发出过不正确的作战指令,项羽的谋土范增也曾依此而劝项羽进攻刘邦,王莽直到兵败灭亡的前夕还在求神保佑。对于这些封建糟粕,我们必须认真予以剔除。
总之,秦汉军事思想为秦汉大统一时代提供了重要军事理论,胜利指导了这一时代的军事活动,并取得辉煌的军事成就,对历史的发展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因而具有很突出的历史地位,对后世具有很深远的影响。它结束了先秦战争观百家争鸣的状况,在历史上首次实现兵儒结合,用儒家的“柔道”安邦治国,用兵家的“诡道”克敌制胜,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为后世绝大多数封建统治者所依循;它树立了集中统一的建军观,高度集中兵权,消除了先秦诸侯拥兵割据的祸根,有效地维护了国家统一,因而受到后世封建统治者的高度重视,特别是宋代和明代,使这一思想更加完善起来;它提出了长治久安的国防观,以文武并用、威德相济、强干弱枝、居重驭轻保障中原的安定统一,以筑城守边、徙民实边、屯田安边保障边疆的安全统一和开发建设,这些思想,几乎全部被后世封建统治者所继承和发展;它在作战制胜观上以先秦兵学理论为指导,紧密结合新的历史实践,创造性地总结出以弱胜强、各个击破、以夷制夷、以骑制骑、经营根据地等许多新经验、新思想,进一步发展、提高、丰富、补充了传统兵学理论,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特别是《黄石公三略》一书,自宋代起即被列为《武经七书》之一。总的来说,秦汉是中国历史上承前启后的时代,秦汉军事思想也在中国军事思想史上具有同样的地位和价值。
孙子兵法的制胜之道是什么?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1、《孙子兵法》中提出的制胜之道指的是: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意思是如果对敌我双方的情况都能了解透彻,打起仗来百战就不会有危险,百战百胜。
2、出自:出自《孙子·谋攻》
原文: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故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译文:所以有五种情况可以预见胜利:知道可以打或不可以打的,能胜利。懂得兵多兵少用法的,能胜利。全军上下同心协力的,能胜利。以自己有准备对付疏忽懈怠的敌人的,就能胜利。
将帅有指挥才能而国君不加以干涉的,能胜利。这五条,就是预见胜利的方法。所以说在军事纷争中,既了解敌人,又了解自己,百战都不会有危险。
不了解敌人而只了解自己,胜败的可能性各半。既不了解敌人,又不了解自己,那只有每战都有危险。
扩展资料
古语智慧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是孙子兵法最光辉的军事思想,同时他提倡的谋略也是建立在了解敌我双方力量的基础上的,因此我们认为它始终贯穿于《孙子兵法》之中。何谓“知己”,知胜有五,对自身条件的严格审查和分析,这样才能做好客观的分析,才能知道我方的军事优势何在,以此进行谋略和战术安排。
何谓“知彼”,知彼即对敌方的力量能进行深入的了解,分析敌人的优势和劣势,以做到避强击弱,因敌谋略,采取不同的应战方案。所谓“知己知彼”即为了“运筹于帷幄之中”,以“决胜于千里之外”。
政治斗争中,进行的双方必定都各有优缺点。要赢得竞争对手,特别是集中争取选票的过程,必定要先了解自己的优势在哪里,也在任何一个时候是可表现。对于对手,要充分了解他的缺点,以进行目的性的攻击,或者制造机会让对手出错,以此战胜。
商业竞争激烈,企业之间竞争讲究对实际情况进行详细、准确、全面、深入的了解,以进行周密严谨的分析,做出切合企业实际情况的战略和应对措施,以获得竞争的胜利。企业活动中,市场需要进行商业调查报告,对消费者进行竞争双方产品使用情况的调查,对企业自身环境先知,对竞争对手产品的详细信息先知,那么就可以进行严密的“庙算”,战略也便会取得成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请问“致胜”和“制胜”有和区别?
这个”致”给我感觉就是达到,就是达到胜利的方法.
而第二个有用某种方法达到胜利的意思吧.
—————————————————
知识有限就能理解成这样了.
《孙子兵法》中提出的制胜之道指的是什么
《孙子兵法》中提出的制胜之道指的是: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意思是如果对敌我双方的情况都能了解透彻,打起仗来百战就不会有危险,百战百胜。
出自:出自《孙子·谋攻》
原文: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故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译文:所以有五种情况可以预见胜利:知道可以打或不可以打的,能胜利。懂得兵多兵少用法的,能胜利。全军上下同心协力的,能胜利。以自己有准备对付疏忽懈怠的敌人的,就能胜利。
将帅有指挥才能而国君不加以干涉的,能胜利。这五条,就是预见胜利的方法。所以说在军事纷争中,既了解敌人,又了解自己,百战都不会有危险。
不了解敌人而只了解自己,胜败的可能性各半。既不了解敌人,又不了解自己,那只有每战都有危险。
扩展资料:
《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早于克劳塞维茨《战争论》约2300年,被誉为“兵学圣典”。共有六千字左右,一共十三篇。作者为春秋时祖籍齐国乐安的吴国将军孙武。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是古代军事思想精华的集中体现。
《孙子兵法》被奉为兵家经典。诞生已有2500年历史,历代都有研究。李世民说“观诸兵书,无出孙武”。兵法是谋略,谋略不是小花招,而是大战略、大智慧。
如今,《孙子兵法》已经走向世界。它也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军事史上也具有重要的地位。汉代版《孙子兵法》竹简1972年出土于临沂银雀山汉墓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如无特别标注,均为本站原创文章,于2022-10-02,由admin发表,共 5876个字。
- 转载请注明出处:admin,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本文地址: